七月的欧洲大陆像被扔进了熔炉。
葡萄牙莫拉的温度计指针死死钉在46.6℃, 创下该国历史同期最高纪录;
西班牙埃尔格拉纳多的街头,沥青路面被烤得能粘住鞋底,救护车呼啸着穿梭在热浪中。 仅7月,这个国家就有上千人因高温丧命。
罗马街头
法国南部的山火更成了绝望的注脚,600公顷林地在烈焰中化为焦炭, 600多名消防员和10架直升机连续扑救三天,火势仍未完全控制,埃菲尔铁塔因热胀冷缩顶部弯曲, 被迫关闭了观景平台。
7月8日,法国马赛野火
展开剩余90%同一时间的中国,长三角的写字楼里空调设定在26℃,珠三角的工厂流水线24小时不停工,连新疆和田的棉农家里,壁挂式空调也在嗡嗡作响。
国家电网调度数据显示,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,全国用电负荷多次刷新纪录,最大峰值突破15亿千瓦,同比增长8.5%, 但从东到西、从城市到农村,没有一个地区拉闸限电。
当欧洲人挤在市政游泳池避暑,中国农村的养猪场都装上了恒温空调——这份看似寻常的“清凉自由”,藏着一个让世界惊叹的秘密。
一张总长超4万公里的特高压电网,正像血管一样把西部的清洁能源,源源不断输往东部的每一个角落。
被逼出来的“电力珠峰”
习惯了这种生活,人们大概也会忘记, 现在稳如磐石的中国电网,也曾面临“西电东送”的世纪难题。
翻开能源分布图就能发现:中国76%的煤炭埋在西北,80%的水能藏在西南,风能和太阳能大多集中在北方戈壁, 可全国70%的用电需求却集中在东部沿海。
2010年前,每到夏天用电高峰, 西部的水电站弃水、风电场弃风,东部却得拉闸限电,工厂“开三停四”成了常态,上海的路灯甚至要间隔亮灯省电。
传统输电线路根本扛不住这种“长途跋涉”。打个比方, 从新疆往江苏送100度电,沿途损耗就得吃掉30度,相当于白扔三分之一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只有一条路: 提高电压,用特高压技术把损耗降下来。可当时, 全球没一个国家搞成过。
西方电网被私营企业分割成无数“小王国”, 谁也不愿出钱建跨区域大电网; 核心设备更是被欧美垄断,连一个能耐受1000千伏的绝缘子都买不到。
中国决定自己干。2004年,国家电网提出特高压战略时,不少国外专家直言“不可能”。
但中国的工程师们抱着“啃硬骨头”的劲,在山西建起第一条试验线路。 科研人员甚至穿着屏蔽服,直接接触1000千伏高压电做带电作业试验——这在全球电力史上是头一遭。
2010年,全球首条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(云南至广州)投运,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特高压技术;
2016年,±1100千伏准东-皖南工程建成,3000多公里的距离,输电损耗降到5%以下,相当于每送100度电,只损失不到5度。
现在,中国特高压技术早已甩开世界。
全球电网相关专利中,中国占了四分之一,特高压论文80%出自中国学者之手。国际电工委员会的专家坦言: “现在研究特高压,不看中文资料根本跟不上。”
而特高压技术的具象化就是:无论外面多热,只要你找到一个室内场所,几乎都能感受到来自空调的清凉。
即使在全员用电的高峰期,中国也不会让任何一户家庭因为电力供应问题而断电。
当欧洲为电价发愁时,中国特高压已走向世界
和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欧洲人现在最怕看电费单。2024年欧盟平均电价是100度电28.9欧元,折合人民币200多块,而中国居民电价才五毛多, 足足差了七八倍。
德国一个普通家庭开空调,每天10小时,一个月电费就得一千多块,欧盟空调普及率不到50%,德国才3%,英国5%,连最该装空调的南欧也只有40%,这就是原因。
追根究底,还是电网“不给力”。俄乌冲突后,欧洲没了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,电价坐了火箭,可电网升级又跟不上。
欧盟计划2024年投7300亿欧元搞电网,但私营企业各管一段,协调起来比登天还难。
2025年4月,西班牙电网突然崩溃,马德里、巴塞罗那一片漆黑,3.5万人困在地铁里,200多架航班取消,连医院手术都得靠柴油发电机维持。
中国特高压的出海,正给这些国家提供新选择。
在巴西,美丽山特高压二期工程穿越亚马孙雨林,全长2539公里,中国工程师优化线路设计,少砍了1.2万棵树,零环保处罚,现在每年能送清洁水电600亿度,让1600万人用上稳定电。
当地村民以前晚上只能点煤油灯,现在不仅能看电视,还靠着电网建了果汁厂,芒果汁直接出口欧洲。
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线路项目
在埃及,中国援建的500千伏输电线路把沙漠光伏电站的电送到开罗,让这个国家的电价降了15%;
在巴基斯坦,中巴经济走廊的特高压项目,正把新疆的电输往瓜达尔港,带动当地渔业加工和仓储产业。
国际能源署报告说, 中国特高压技术如果在全球推广,能让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15%,帮发展中国家每年节省200亿美元电费。
中国特高压的下一个战场
中国特高压的脚步,早已不满足于“互联互通”。在四川甘孜,海拔3450米的特高压变电站正在建设。
这里空气稀薄,设备绝缘性能会下降,工程师们研发了“八腿式”铁塔,用10分裂导线减少电晕损耗,连变压器都做了高原适应性改造,能扛8级地震。
项目负责人说: “投运后每年能送350亿度川西水电,够1000万户家庭用一年。”
更厉害的是正在规划的藏东南-粤港澳大湾区±800千伏柔直工程。这条2700公里的线路,要穿越横断山区和珠三角城市群。
中国工程师首创了四端柔性直流技术,就像给电网装了“智能调节器”,能让新能源发电100%并网,损耗降到3%以下。
项目投资550亿元,2029年投产后,每年能送450亿度绿电,相当于给大湾区30%的用电需求换上“绿色引擎”。
国际合作也在提速。中俄特高压联网项目已进入可行性研究,计划把俄罗斯远东风电送到中国华北,年输电量500亿千瓦时;
与东盟的“电力丝绸之路”正在铺展,老挝的水电、缅甸的风电,未来都能通过特高压进入中国,再转供其他国家。
国家电网预测, 到2030年,中国特高压线路总长将超8万公里,带动全球特高压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。
不是欧洲太弱,是中国太强
这个夏天,欧洲的高温危机撕开了能源基建的真相: 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,稳定的电力供应不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关乎生存的“必答题”。
中国用特高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——它不仅让14亿人实现了“空调自由”,更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, 让清洁能源跨越千山万水,点亮了发展的希望。
中国用特高压告诉世界: 真正的大国重器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技术,而是能实实在在改善生活的力量。
当中国的特高压还在延伸,或许用不了多久, “中国标准”就会成为全球能源安全的新基石。
发布于:广东省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